通識教育科教師焦點小組(總結內容)
1. 作為一個通識教育科教師,請你就個人的經驗,簡單講講你對以前BIT, IIT 和UIT課程所學的觀感,請提供具體事例說明個人的觀點。你認為當中有甚麼對你現時的教學工作有幫助?你會如何肯定或否定這個對教師的IT能力要求?
Word、Excel、PowerPoint、e-mail、網頁製作等基本知識極為普及,換言之,現時或新教師們都已具備一定程度的IT能力。教師們一致認為無疑IT能力對教學工作有莫大的幫助。
而學校IT條件較為優厚的教師會請教學助理的協助教學素材製作。有部份的則要親力親為。然而,多數成員都認為能自己編輯多媒體或修改檔案能提高效率,例如:先請助理製作初稿,然後自行修改或增新內容。而IT能力強的教師則認為自行製作才能切近教學所需。教師們認為教師IT專業培訓應著重於應用資訊科技以加強學與教,有教師認為以前的課程有部份浪費時間及精力於IT技術能力。
教師們最常用的軟件為演示教材軟件(例如:PowerPoint、Excel)、媒體編輯軟件及網頁製作軟件。而網上服務則以網上學習管理系統(例如:eClass)、網上論譠(Forum)、通識網(例如:明報通識網、WiseNews等)及Webquest。中學生上網文化流行,所以利用互聯網教學有正面的效果。有成員指出網上論譠,給與學生跨越時空的意見交流平台,刺激學生的個別思考,加強學習動機,令學生更投入學習,更能引發學生多角度思考,部分學生更自發學習,從網上尋找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論點。有一位成員在課堂建立網上即時交流系統,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明顯的改良,而投入度亦非常高。同時,部份教師利用網上學習管理系統及論譠衝破課堂學習的局限,促進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
教師們也認同教學時使用多媒體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投入。概括而言,多媒體應用及網上服務已成為通識教育的必要的學與教工具。
3. 高中的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課程宗旨提及幫助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能力,你如何理解這個要求?實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會運用那些資訊科技?你是否已具備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抑或祇要求學生自學,教師無需花時間學習以便在課堂作出示範?
小組成員認為已具備基本的資訊科技能力,與教學無直接關係的科技無必要精通,但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若能給予學生指導會是最理想的。若然學校有資深的科技助理會請其協助解決學生技術上的問題。部分學生對多媒體編輯有興趣,所以該能力很強,然而於通識科並非必要,但也希望學生具有編輯多媒體的基本能力。而學生最大問題在於搜索資訊的能力不足。部份學生搜集資料後不會加以分析,常有抄寫原文不加以內化的問題。而學生的資訊素養亦不足,舉例說:學生有好的理由,但不能利用搜集到的資訊加以支持自己的論點。最糟糕是學生不會如何引用資料來源,常犯上欠缺或遺留來源的問題。除此以外,學生必須要具有網上溝通交流的能力。因為很多時事資訊瞬息萬化,網上搜索已是必須的技巧。部份教師指出網上交流能刺激學生思考,廣闊視野。教師們認為學生於引用資料來源的技巧較弱。
4. 你是否聽過或者知道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如果你理解的話,資訊素養對學生學習通識教育科有甚麼幫助?你認為教師應否接受這方面的培訓?
教師們認為學生必須要具備資訊素養。同時指出現在的學生須要培養資訊素養,然而,目前的資訊科技學習目標尚欠明確的界定。有小組成員對資訊素養有深入探究,但是大部份教師不能肯定自己對資訊素養的理解是否正確。教師們希望教統局制訂一個更清晰的「資訊素養」架構,並請大學提供有關培訓,而且培訓須與通識科課程融合。
5. 想想有甚麼的資訊科技?如果有的話,應該是會增強議題為本的探究式學習,以滿足你學生學習的需要?可嘗試運用想像力,天馬行空隨便講講。
除了Excel、Word及PowerPoint之外,大部分教師還會使用不同的軟件以配合教育需要,常會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例如:Google、Google Scholar及Yahoo)、不同的概念圖製作軟件(例如:Cmap及Inspiration)、Blog、網上學習管理系統、網上論譠系統、不同的多媒體編輯軟件及不同公司(例如:明報通識網、WiseNews)或機構提供的通識科資訊服務,以求快捷有效地製作教材、定立議題或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們認為運用網上服務延伸學習空間是趨勢,因為學生也喜歡論譠及網上日誌等意見交流平台。
目前教師們常面對自製通識科教材涉及知識產權問題,例如:個人發展自製或引用教材常有可能侵犯知識產權的影音片段。
6. 作為通識教育科學科老師,你怎麼樣解讀這個科目的「教育專業」 (professional education)?即除具備一般應有的教師特質(attribute)外,這個科目的教師還要有甚麼樣的特質?IT的能力是否其中一項,能否說出其中的細項?那些是一般教師應有的?那些是通識教育科教師應有的?
教師指出通識教育科學科老師需要具備以下特質:
- 知識廣博而且深入
- 具備批判思考能力
- 具備廣闊的胸襟,能客觀地接納及分析意見
- 具備一定程度的資訊素養
- 具備一定程度的資訊科技能力
- 具備善用資訊科技教學的能力
7. 一般而言,今日香港的教師在專業資格方面,有沒有需要在IT或/及IL方面有一個為政府或大學承認的資歷?而有需要的話,通過何種方式獲得會有較多教師們接受?
教師們認為強逼性專業進修不會受同業的廣泛歡迎。最好是大學提供工作坊或自由選讀課程、網上學習課程、甚至在職培訓課程。同時,也希望建立各大學承認的資訊科技教學專業認證機制,專業化資訊科技教學的能力。
訪談總結
Must List:
教師們一致認為EMB有必要對教師繼續提供資訊與科技教師專業培訓的工作。而且專業培訓應該有的內容(a must list)可分為資訊科技技能及學科應用兩方面。
資訊科技技能包括:
l 基本多媒體設計及製作,例如:
? 電子音檔製作及編輯
? 影片製作及編輯
l 進階搜索技巧,例如:
? 深入了解不同的搜索模式
? 互聯網上的通識教育資源搜索
l 具體化通識科資訊素養需求,例如:
? 如何培訓學生判斷及批判思考
? 知識產權認知與應用
? 如何培養學生尋找、評估及使用資訊的能力
學科應用:
l 網上學科教學應用,例如:
? 網上論譠(Forum)
? 網路日誌(Blog)
l 可用於專題研習(Project Learning)的資訊科技,例如:
? Webquest
? 專題研習問題資料庫
l 概念圖應用及製作
l 電子學習歷程檔案(eProfolio)製作
l 與通識教育科教師網上交流
? 分享議題心得
? 題目及意見交流
l 網上學生學習管理
? 在線學科測驗
? 網上測驗評估
? 網上回應學生於議題、功課及測驗答案的疑問
Wish List:
同時教師希望EMB能提供以下服務及資源:
l 提供通識教育網上資源,例如:
u 為適合通識教育的鏗鏘集,提供高解像度及高音質的版本
u 為適合通識教育的教育電視節目,提供高解像度及高音質的版本
u 為適合通識教育的香港電台節目,提供高音質的版本
u 提供切合時事與通識教育有關的資訊
u 緊貼通識教育課程的多媒體資源,例如:切合課程的流行音樂及短片
l 提供通識教育支援服務,例如:
u 通識教育網,提供素材、資料庫、時事教材、專題討論區、時事日誌及教師教學交流區
u 通識教育網亦需要提供素材來源搜查服務
u 建立各大學承認的IT教學專業認證機制
u 大學提供自由選修的資訊素養課程或工作坊
u 建立通識教育專業社群
u 用於通識教育的資訊科技通訊服務
l 提供教學素材版權支援,例如:
u 提供適合通識教育課程的合法音樂
u 提供適合通識教育課程的合法短片
u 每日議題提供(例如:每日適用於通識教育課程的時事新聞)